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认识到: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很快爆发了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在一起,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批判苏联和西方学者诬蔑中国共产党是“舶来品”的论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她从成立起,就担负着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先是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再次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并且促进国民政府北伐,很快打败了北洋军阀,使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共产党的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否则,就会葬送革命。二、重点和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3.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4.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5.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三、计划课时:2课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在1916年袁称帝败亡之后,连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这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引发了多次的战乱。军队是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层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提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北洋军阀割据(视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不过,在政治斗争中,他们并非旁观者。他们之所以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清除旧思想方面,是由于他们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