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亮点。就是要改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模式,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置身问题情境,经过自己的活动与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发展。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一切就只能成为我们教育者的美好空想。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呢?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思想指引和支配着一切行动。要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改革,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学生具有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打好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发展观。必须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活生生的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虽然存在差异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差;要理解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需要,应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还应认识到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而学生是其中真正的主人。只有依据这样的教育观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会是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见的多边活动,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在他们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加以点拨、激励,使同伴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提高能力的目的。1.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当然,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素质。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参与愿望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数学知识来自实践,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必能使学生兴趣横生。例如,在认识图形时,可以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种形体的?”又如,在计算教学中,可以问:“妈妈买菜用了9元钱,还剩6元钱,妈妈原来带了多少钱?”等等。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自然就很爱参与思考了。3.给予成功体验,强化学习动机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能;要相信他们是能学好的。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并给予真诚的鼓励与表扬,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