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礼治秩序》一、章节阅读指导在乡土社会中,社会秩序是必须维持的。在上一章《男女有别》的基础上,费孝通先生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即礼治秩序。作者在开篇为我们辨析了看似相对、实则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人治”与“法治”,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之不同。由此来审视乡土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乡土社会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的社会。本章的主体部分剖析了“礼治”社会的核心——“礼”的本质、形成和特征。首先,作者先用丰富的事例告诉我们“礼”与文明、慈善等无关,它只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接着,作者解说了“礼”的形成: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尤其重要,遵循传统就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违背传统就可能出毛病,久而久之,传统愈发令人敬畏,而当社会成员都恪守这套传统,不再推究为什么这样做,进而对它产生信仰时,“礼”就形成了。“礼”的特征是主动性。同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以舆论约束人不同,“礼”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内心,使人养成敬畏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服从于传统。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它的存在及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因此,在变迁很快的时代,礼治社会是不会出现的。二、段落大意归纳本章共十九个自然段。各段段意如下:第一段:明确“法治”内涵——人依法而治。第二段:在实际应用时,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第三段:“人治”社会也需要以规范为依据。第四段:人治和法治,依靠的力量和规范的性质不同。第五段:有些人误认为乡土社会“无需规律”。第六段:乡土社会是个“无法”但“礼治”的社会。2第七段:礼治社会并非文质彬彬,礼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第八段: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第九段:传统能帮助人们完成社会任务,满足生活需要。第十段:任何社会都有传统,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第十一段: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是生活的保障,因为生活缺少变化,人们“抄袭”前人的生活经验即可。第十二段:以昆明乡下医治新生儿牙病的例子,证明传统的有效性。第十三段:传统会使人产生敬畏之感。第十四段:传统中融入要恪守的信念,就成为按着仪式做的礼。第十五段: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内心敬畏,从而使人主动服从的。第十六段: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第十七段:礼治是人们主动服从社会成规而形成的秩序。第十八段: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第十九段: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社会里出现。三、思维导图3辨析另有野蛮的一面(7]∣+j礼是合豆的规范(8)JL'礼"的形主动性P⅞加%社会作用(9)在乡土社会里效力更大(IO)道理论证:传统是生活的保障(11)举例论证:传g的有效性(12)I_W妙]「--------................IJJ广I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19)有主动慢和社会性,澄清误解而):以传统的有效性为前瓦[面~"法洽"和"人治"的区别⑷"与法律和道德对比论证(1矶I有紊升华疝而号L⅛"征4!~"法弟■■和-MX"法治"是人依法而治U]~»(j咨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口m也期"人治;需要以法律募欣据包四、词语释义1.看不见的手:这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看似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自由市场,实际上却为一双“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生产出正确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亚当·斯密主张让市场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2.曾子易箦(zé):曾子即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恪守礼法著称。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无意中躺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因为他没有做过大夫,假如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礼”。最终,曾子在更换床席的过程中死去。这是一个极端的“克己复礼”的事例,体现了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