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1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其他资源的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的转变。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开端,现代经济学家把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飞前阶段、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信息时代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有研究表明[6],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划分的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状况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大致四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以上四个阶段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安全生产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如下:(1)从GDP角度上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时,企业工伤事故明显增多。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很难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尤其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是安全事故急速增长的阶段,而且上下波动较大;当人均GDP约1万美元时,企业工伤事故开始缓慢下降,发生事故的波动幅度也有变小趋势;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左右时,发生特大工伤事故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伤亡人数明显下降,而且基本上不会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和反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人均GDP为1000~2000美元之间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为13左右,全国工伤事故年均第1页共5页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在12左右;英、德、法等国家经过了30年以上的努力,使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降到了5左右的水平;韩国、巴西、印度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进程,其工伤事故的十万人死亡率都在10以上。我国近几年同口径的工矿企业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平均在10上下波动。(2)从产业结构角度上看,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增加,形势才逐年有所改善。例如当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时,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同时减少,工伤事故的风险也随之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三产业增加为主导,使高风险行业萎缩,伤亡事故和高危人群减少,工作环境本质安全条件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好转。2我国经济增长与安全生产状况的关系2.1经济发展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从1978年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第15位,到2011年我国GDP上升到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1980—2011年,我国GDP总量一直以较快的增长趋势上升,在这30年的时间里GDP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虽然其间有几年出现了较低的GDP增长率,但就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平均水平仍然是较高的;1996—2007年,由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使得经济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连续12年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2%,并呈现波浪式加速态势;2008—2009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