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论语》涉及家庭、伦理、文化、政治等等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作用之巨无与伦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德政”和“理想人格的建构”两方面。关键词:《论语》;传统文化;德政;理想人格的建构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试图从“德政”和“理想人格的建构”两方面出发,把握《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论语》中的“德政”思想1、以德施政,这是《论语》中德治思想的主体。首先要求统治者自己行事做人要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假如国家统治者本身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道德感召力,统治者本人公平、公正以及有影响力,百姓自然会服从其统治;如果统治者自己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百姓自然难以服从其统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2、唯才是举《论语》中明确提出了“举贤才”的思想,要求“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认为统治者应尽力注意选拔贤良来行政,绝对不能让邪恶的人来管理。“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正,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因为“文武之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所以要重视“举贤才”。因此,统治者也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至于如何选拔人才,则应“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3、忠恕孝悌这是《论语》中德治思想付诸实施的先决条件。《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以贯之”之道的“忠恕”不仅是“尽已之心,推已及人”的一种人生哲学,归根到底,还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的方法论。忠孝指忠恕、孝悌两对范畴,泛指君臣、父子、长幼之间存在的道德准则,事实是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互的道德制约。“忠恕”原则向家庭伦理的延伸就是“孝悌”,具有对全社会的普遍的约束力,能使每一个人都自觉按照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4、义先于利在《论语》中,“义”是指社会整体利益以及合乎道德的个人行为标准,“利”则是指少数人的部分利益或个人私利,因而义与利可看做是公与私的关系。首先,义与利是统一的,不是互相排斥的,“智者利仁”,(《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