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箱涵的混凝土施工质量1 工程概况由我司监理的太原市排水管理处住宅楼项目,座落在南内环街南侧的东干渠和污水渠之上,地形北高南低,高差为 2.37m,场地地貌属汾河东岸一级阶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物,纵横方向地层岩性和厚度分布不均。鉴于整个场地均匀性较差,地基土质较软弱,工程采纳了水泥粉喷桩地基处理。为了进一步保证两渠的正常通水,对楼座基础的下水渠采纳箱涵结构进行覆盖,污水渠采纳双孔式,东干渠采纳三孔式,结构尺寸如图 1 所示。箱涵的混凝土施工需分两次进行浇筑。第一次浇筑底板及 0.8m高的墙身;第二次浇筑墙身剩余部分和顶板部分。设计现浇混凝土为 C25 抗渗混凝土,现场拌制,抗渗标号为 S8,其配合比设计坍落度为 120mm,混凝土骨料采纳 5~40mm 单粒径级配的碎石和细度模数为 2.48 的中砂,水泥使用 P·S425 水泥,并掺防水剂。2 箱涵结构容易出现的混凝土缺陷在施工监理中,难度较大的部位是底板和墙身的折角部位的浇筑。该部位钢筋密集,水平纵横向钢筋以及墙身竖向钢筋和折角斜筋互相交汇、穿插和搭接,钢筋最小间距只有 50mm,加之折角部位斜面模板水平尺寸较大,为 300mm,并在底板处即折角部位下口设有 150mm 的水平压浆板。此外,在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时,2.3m 高的墙身钢筋已绑扎,因此混凝土振捣、下料等都比较困难,稍有疏忽或不当,该部位就会出现露筋、露石、蜂窝、麻面等缺陷。折角部位斜表面的另一个通病是气泡孔多而且大,大的气泡孔径可达20mm。另外,在浇筑底板时,两侧墙外壁距垫层 30~80mm 处的墙根部位容易出现一条露石带,也是施工监理中常见的混凝土表面缺陷。3 混凝土产生缺陷的原因造成混凝土表面缺陷的原因主要有:①混凝土和易性较差;②浇筑折角部位时,混凝土下料厚度过大;③底板混凝土未填满到折角部位下口齐平位置;④钢筋密集,个别石子过大。除此之外,由于折角部位下口有 150mm 的水平压浆板,当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压浆板与底板混凝土之间尚存在间隙时,或者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流动性太大时,在折角部位斜面处的砂浆经振捣后会从底板处流失,而造成露石、麻面、蜂窝等现象。折角部位斜面的气泡孔多而且孔径大的主要原因是斜表面尺寸较大,在混凝土振捣过程当中,气泡垂直上浮到了斜面钢模板位置,既不能被吸收又无法排走,所以拆模后,表面出现较多的气泡孔。若采纳木模板或在钢模板上钻些小孔,都不失为减少气泡孔较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