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城市化? - 中国进展战略思考 吴洪森 解决三农问题只有依靠城市化,使现有九亿农民只留一亿在农村,其余八亿进城成为城市居民。为什么说解决三农问题只有依靠城市化呢?道理很简单,农产品附加值远低于工业品附加值,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这大多数人口必穷无疑。在农产品中,种粮的附加值又是最低的,从事农业的人口中,假如又大多用来种粮,就会穷上加穷。 我们能人为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增加附加值吗?不能。全世界没有哪个政府能做到。既然不能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消除农村贫困,那么能做的就是减少农业人口。除了城市化,还有别的减少农业人口的途径吗?没有。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城市化战略了。 中国政府 98 年提出西部开发战略,想走平衡进展道路。这条道路不可能走通。因为无论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还是交通运输条件来看,西部作为内陆地区都不具备形成优势工业化的条件,不能形成具有优势的工业化,也就不能形成有高度经济效益的城市化,这样的战略必败无疑。最近又提出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于是变相人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战略能成功吗? 既然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既然东西部平衡进展的战略行不通,那么我们应该实行怎样的城市化战略呢? 我认为应该继续强化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使现有已经形成比较优势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继续进展、集中和扩大,把它们打造成超级都市圈。使这三大都市圈具有容纳 10亿人口、占国民经济比重 85%以上,出口贸易占 95%的功能。 为什么应该选择这样的城市化战略呢? 第一,从经济自身进展的客观表现来说,这三大地区的城市化优势是自然形成的,政府应该顺势而为,没必要人为搞什么平衡进展,浪费资源。 第二,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都表现出这样的规律:人口密度越高,经济效益也相应越高。以珠三角为例,该地区土地面积将近 5 万平方公里,人口 5 千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 1 千。珠三角的面积只有全国总面积的 5%,可是所制造的经济效益却占全国国民经济 20%的比重。 长三角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 1400 人,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上海浦西地区,达到每平方公里 3 万 5 千人,可是经济效益也是这地区最高。国际上同样如此,美国东部纽约城市群和西部大洛杉矶城市群的经济比重占全美经济 80%,日本东京到大阪短短 600 公里距离,凝聚了全日本 45%的人口,经济比重也占到了 80%。 第三,只有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