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人类的文明进展,应该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就是人性丰富的过程。其中,人的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类的行为是人类对真、善、美情感的记录,没有良好人的行为,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共计报告职业病 50 余万例。 第一大问题是职业病病人数量大,尘肺病、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2025 年报告尘肺病 23812 例,占 87.42%。根据职业社会学的角度上讲,职业期望伴随着人生的职业旅程。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选择。职业病的发生将影响特定的职业期望,将改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病的形成是内在因素与外在的就业可能性不断协调的结果, 第二大问题是职业病危害范围广,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病危害。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企业员工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依赖和成见。但企业家的行为是企业内外各种思想观念长期沉淀的产物,对利益的追求具备相对稳定性和潜意识性。 第三大问题是对劳动者健康损害严重,群发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由职业病影响到深层内化形态,是企业意识与观念形态的总和,因此,它也被称之为企业的观念文化在深层内化形态中,根据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次序,从而影响社会意识和以价值观为主体的观念体系。 总之,“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微小之利不讲,极大之利亦不讲,总之完全不讲“利”,才能真正实现“天下治”。目前政府要求各地区针对有关规划提出的与职责相关的指标,讨论落实具体措施和办法。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的角色变换。角色差距是实际行为与应该表现的行为之间的偏差。 即:角色差距=理想角色——实际角色。 作为企业家要关怀每个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他们的家庭生活,但为了完成一项紧急合同,他不得不要求员工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与紧张。既要抓产量又要抓质量,既要抓环境又要抓成本,这些往往是矛盾的。 企业家处理好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只能通过“主观利己,客观利他”去解决:“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利他”有着美好的前景,企业信誉、劳动者的归属感和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利他”就是这样制造一个“并非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