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分制管理被引入上海中学 晨报记者王婧 从本学期开始,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全面实施课程学分制管理,并将学分制与对学生的各项评价直接挂钩,学生必须在几大类课程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该校校长林敏如表示:“引入学分制管理是想把学生全部的学习、生活都纳入课程轨道,不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从而打破校园内‘唯分数论’的状况。” 修学分保证学生全面进展 林敏如介绍说,校方曾经在家长中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 90%的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育成综合素养出色,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人。为此,校方决定在德育、体育、美育等大类的选修课,以及早锻炼、社团活动、学生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引入学分制管理,规定学生每一项都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全面进展。 根据校方的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选修人文科技类和艺体类各 1 门以上的课程。而音乐、体育、美术这样往往被忽略的必修课,校方也各安排了 10 分。学生在早锻炼、广播操、课外阅读、劳动、社会实践等四十多门课程中必须修到足够的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 学生因此增加学习动力 据记者了解,与走班制挂钩的学分管理在许多欧美国家的中小学已成惯例,但在上海的中小学中依旧处在探究阶段。虽然本市早前出台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提出,本市高中阶段学校将实行学分管理,从而给予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层次上更多的选择权,然而设立充分的校本课程是学分制得以试行的基础,由于经济因素和可供选择课程数量的有限,本市多数学校离真正的学分管理还相差甚远。 很多学校一般只会在选修课上象征性地尝试学分管理,在主干课程上却少有涉及,真正能够让学生选修课程发挥作用的学校并不多。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常常不同意拿出时间开设选修课,宁愿补习必修课。加上选修课的开课费用,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即使安排了选修,也流于形式。据一些学校老师反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限制了选修课的开设和学分制管理,那就是管理难度相当大。 为防止学分管理流于形式,该校对学分内容及评价方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列入学分管理课程的考核,出勤率占 30%,学习态度占 20%,实践活动或书面考核占50%,学生每选修完一门课程并经考核合格方能得到一定的学分。学校还将学分制与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直接挂钩,在评选优秀学生、校内奖学金发放、优秀毕业生推举时,学分都将作为重要参考成绩,占到30%的比例。 该校的几名学生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