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 500 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制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 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 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 在长江路拆迁施工场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施工场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 10 点多钟,记者常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 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施工场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 有 120 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 80%以上是 35 岁以下的青年人。 据了解,在 xx100 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 岁以下的占了82.2%,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 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 500 元以下。37%的人到过 3 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 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 xx 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跟 5 个老乡租住在江东门一带的小袁今年 20 岁,来自盐城,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 xx 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 14个小时才拿 15 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袁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饭店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