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页共 13 页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1—10)第一章“乡土本色”段意概括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第 2页共 13 页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第二章“文字下乡”段意概括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第 3页共 13 页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18、熟人中,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19、文字下乡,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段意概括1、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时间阻隔上的问题。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3、4、记忆、概念(词)打破今昔之隔。5、人靠记忆学习文化(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6、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