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正义,探究与辩护,科学与法律苏珊·哈克,刘静坤译摘 要:在美国法律文化的对抗制度和科学的调查程序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tension),在法律所关注的终局性(finality)和科学所追求的开放式发展(open-minded fallibilism)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长期以来,法律界都试图通过可采性法律规则归化科学证言,结果导致联邦法官担负起广泛的审查职责;近期,法庭指定专家的制度实践导致对抗制度作出某些修正,这种制度实践已经被批评为“带有纠问色彩”(inquisitorial),甚至“违背了民主的要求”(undemocratic)。在分析这些制度利弊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考察其他法律系统的经验教训。没有人会否认:法律应当以某种形式有效地使用专家知识,只要这些专家知识能够有助于解决冲突。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最好地使用专家知识?(雷纳德 ·汉德法官,1901 年)①第一部分正义需要公正的法律,当然,也需要确保这些法律得到公正的实施;不过,与此同时,正义也需要查明事实真相,不论对于民事案件中还是刑事案件,在确定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法院通常都非常需要获得科学家们的帮助:毒物学家、痕迹学家、流行病学家和机械师、血清学家和心理学家、化学家和遗传学家、强奸昏迷综合症专家和呼吸疾病专家、血液专家、弹道专家、被殴打妇女综合症专家,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法律系统对科学证言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此类科学证言是实现正义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可能成为导致混淆的重要来源——遑论导致机会主义的可能性了。例如,在半个世纪之前,DNA 刚刚被认定为是遗传物质,当时,谁能够预见到,DNA分析能够在当今的刑事司法系统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对公众心目中的法律印象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自从 DNA“指纹”(fingerprinting)在 1987 年进入美国诉讼领域之后,它就在法庭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不过,随着 DNA 证据的可靠性(solidity)及其实现正义的能力变得无可非议,“DNA 战争”(DNA Wars)才逐渐沉寂下来。目前,DNA 测试作者简介:苏珊·哈克(Susan Haack),牛津大学哲学学士、人文学硕士,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英国沃威克大学哲学教授,现为美国迈阿密大学人文学和科学学院库伯高级学者、哲学教授、法学教授。苏珊·哈克教授与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主编了《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其近期代表作《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的中译本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