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1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2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3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上传时间:2008-6-4 关键词: 附负担赠与/合同/适用法律 内容提要: 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法院对该案的判决存在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是对我国《合同法》规定的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和效力没有真正把握。因此有必要详尽探讨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和效力,分析助学合同案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对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适用法律的质疑 17 岁的小诗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父亲在车祸中丧生。由于母亲收入不稳定,使她随时面临辍学的危险。2003 年 11 月,正在上高一的小诗在网上认识了澳门人陈劲草。陈对小诗的处境深表同情,表示愿意资助她上学,直到大学毕业。但是,为了确保小诗努力学习,法律专业毕业的陈劲草提出,双方要签订一份协议来相互约束。2004 年 2 月,陈劲草和小诗签订了一份《助学合同》。在合同中约定了如下内容:“被资助人不得退学,不得拍拖,不得违反校规,不得有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行为;非经资助人同意不得工作(含兼职);必须考上本科,并获学士学位;受助人如果违约,将双倍返还所受资助的款项……” 有了陈劲草的资助,小诗想转学到离家较近的 28 中学习,但是学校需要一笔很高的赞助费。小诗将这一情况告诉陈劲草之后,陈于 2004 年 6 月给小诗寄了 7000 元用于转学。不久,小诗顺利转入 28 中读高二。当时正值暑假,同学们在学校参加补习班,小诗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学习基础较差,和同学相差较大,想重读高一,但她的想法遭到陈劲草的拒绝。此后,小诗也曾提出过更改合同,希望降低标准,让她读卫校或大专,但陈劲草不同意。 2004 年 7 月,小诗由于学习跟不上,加上家中出现变故,如果继续完成学业会给本来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此外,她感觉“拿别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思考再三,她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但是,她不敢将实情告诉陈劲草,仍然以 28 中学生的名义给他写信。2005年 5 月,陈劲草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小诗的学习情况,才得知小诗已经退学。陈劲草感觉自己受骗了,将小诗及家人告上法庭,要求双倍返还资助金共 2.4 万元。这起案件被媒体称之为我国首例助学合同纠纷案。 陈劲草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社会舆论对这一事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助学该不该提“附加条件”这一问题上。肯定论者认为,资助人慷慨捐出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