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理想社会和个人理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散文以武陵渔人为线索人物,将现实与理想联系在一起。本次教学重点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文本为基础,将虚、实两个世界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分析文章字词,从“情节之虚与事物之实”和“和平之虚与战乱之实”两个方面品析文章,进一步探究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其思想情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文言字词的积累,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也较为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差距较大,欠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与作者共情的能力,难以深入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其所寄寓的思想情怀。据以上学情分析,在教学中,要以文为本,以读悟情,多补充与作者有关的知识,以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注重学文育人,借感悟作者的心灵自由,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回顾背景知识,品析文章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怀。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交流,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妙处。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妙处。难点:把握陶渊明笔下理想社会的特征,理解其思想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在梳理了文章大意,感受了桃花源内外的环境美和人情美后,相信大家一定沉醉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无法自拔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真的存在这么美的桃花源吗?早在唐朝,诗人韩愈就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1说诚荒唐。”他认为“桃花源”是虚构的。近代,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而且还是一篇纪实之文,那到底是纪实还是虚构呢?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一起来探究真假桃花源。(板书:虚 实 ?)2.情节之虚与事物之实 (1)探究“情节之虚”课件出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问题:注意加粗的字词,思考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明确:“忘路”和“逢林”因为“忽”字而显得神秘莫测,感觉桃花林好像突然出现一般。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