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篇课文结构、语言、内容三方面的特点,了解罗素哲理散文的解读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罗素人生的苦乐观。【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结构严整逻辑严谨的特点;了解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结合助读资料和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罗素的苦与乐”进行探讨。【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对比找差异、赏析语言、小组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者名言、读后感等。二、回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基本内容,思考梁启超的苦乐与罗素的苦乐之间的互通性。三、通读全文,标注段落,注释难读字音。【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然老师不认识你们,但今天与大家一起上课,还是很开心。老师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奖励给积极发言,表现活跃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将这节课完美地呈现出来。二、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是一位英国哲学家,但是和中国却有着不解之缘。生:(读)1920 年 6 月,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罗素结束苏联之旅后,接受了北京大学傅铜教授邀其来华讲学一年的邀请。之后梁启超发起的讲学社成立,正式接手了罗素来华的相关事宜。同年 10 月 12 日,罗素抵达上海,开始了访华之旅,在上海待了 5 天,以后罗素辗转去过杭州、南京、长沙,最后落定于北京。师:(出示图片)这是在上海拍摄的照片。往后看,饯别之行。生:(读)1921 年 7 月初离开北京,结束中国之行。1921 年 7 月 7 日晚,讲学社在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匠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其饯行,梁启超、范源濂、蒋梦麟等 20 余人到场。师:这是饯别会上,留下的照片。除了照片,饯别会上留下了一些遗物,百年之后我们有幸再次观赏其面目。一篇新闻采访稿、一篇誊抄好的文稿,还有很多演讲稿静放于桌案,等候穿越一百年光阴的手,为它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展示图片)三、课文解读师:我们来看到这篇采访实录。这里有三个角色,老师要请声音洪亮的同学来读他们的对话,男同学 1 读罗素,男同学 2 读梁启超,女同学读记者。#梁启超:今日,罗素先生将要启程返回英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