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纲原文 考情分布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年 2018年 1.灿烂的中华文化 T32 T30 T33、T34 T31 T32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T34、T35、 T57 T33、T34 T31、T68 T57 T34 考情分析 本节在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查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作用,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等。 考点 1 我们的中华文化 1.(2017·3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至今仍为中华各民族人民通用,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的是( ) A.汉字 B.史书典籍 C.民族精神 D.古代技术 A 2.(2016·33)云南丽江古城的建筑历史悠久,交相辉映,既有汉、白、彝、藏各民族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史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是无法区分的 ③传统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④各民族文化既有融合,又有各自的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3.(2015·30)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连绵不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一,所以长存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世界文化 ④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材料中“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奔流不息,连绵不断”说明①④正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错误;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③错误。 4.(2014·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彻底同化其他民族文化 B.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能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D.能够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彻底同化”说法绝对化,故 A符合题意,B、C、D 本身说法均正确。 5.(2012·32)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王朝统治中国,但汉字的使用一直是主流,且从未终止过。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④汉字是各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