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引诗情到碧霄——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刘禹锡的《秋词》(其一)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到“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首诗以别具一格,明朗开阔,清丽纯净的画面来赞美秋日的美好,以此来表达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画面和意象对学习这首诗歌尤为重要。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无声的文字汇聚成有声色的画面,使诗歌内容更形象可感。学生也能在朗读的重音变化中,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刘禹锡的《秋词》,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吟读感知画面美;悟读感知情感美;品读感知意象美——以“读”引诗情到碧霄。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学到了一些鉴赏古诗的方法。而刘禹锡的《秋词》(其一)选自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所以学习时可以运用已学过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品味古诗,充分调动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积极主动地鉴赏古诗。七年级也是学生人生观塑造的重要阶段,而《秋词》一诗所展现的以豁达乐观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对学生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和价值。三、教学目标1.吟读感知画面美。2.悟读感知情感美。3.品读感知意象美。四、教学重难点2意象分析,情感把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你能背诵一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吗?(二)吟读感知画面美。1.自由朗读。2.正字音。3.听音频,想象画面。4.再次诵读,知停顿。5.关注重音,引出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循序渐进地感知古诗:在听读中想象诗歌的画面,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的停顿与内容的联系,从关注朗读的重音了解诗歌的情感。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历来悲秋的古调,用对比的手法,高声赞美秋天。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直冲云天,引发诗兴飞到碧蓝天空的画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秋词》这首诗别具一格,明朗开阔,清丽纯净的画面美。在此基础上,再关注到朗读时的重音,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在朗读时重读某个字词,可以突出强调要传达的情感。(三)悟读感知情感美。1.提问:刘禹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