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桃源,思大道。——《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文言文分主题整合人物篇治国篇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寓意)篇学习实践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马说》《〈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诫子书》《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愚公移山》《卖油翁》《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谏篇《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诫子书》为人处事篇《富贵不能淫》《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河中石兽》《卖油翁》《愚公移山》《狼》《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理想生活篇《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理想生活篇什么是理想生活?古人所希望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相同点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分别是什么?《桃花源记》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起的社会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士族地主把持政权,对农村人民的受压迫受剥削的黑暗现实有深入的了解,对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希望回到原始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希望有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因而有了千古传诵的“世外桃源”,这个词语现在已经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词。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争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相同点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相似。《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相同点这两篇文章分别为我们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更多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陶渊明把“大道”里构想的社会特征具体化了,《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图景,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设想的“老有所终,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