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共读——“认识”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蔡蔡【设计背景】七年级学生对散文学习热情不高,常常停留在功利性的字词赏析中,对散文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部编版教材七年级散文选文以回忆性散文居多。其中我发现,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积累拓展”部分有要求学生发表对“大”“小”鲁迅的理解,七下《阿长与〈山海经〉》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有以下表述:“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我认为教材编者在某程度上提示师生要抓住回忆性散文双重叙述视角的特点进行教与学。回忆性散文的作者往往是以“写作时的我”的立场观点来写“过去的我”,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里的两个“我”,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原笔原意乃至深层意蕴。本课设计以课内已学教材为依托,再整理课外代表性文章,最后拓展延伸到能利用本课所学准确把握回忆性散文深层意蕴。【教学目标】1.能发现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2.初步掌握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表达效果(重点、难点);3.能运用双重视角写关于回忆的习作。【教学方法】讲授法、群文阅读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前导学案)【群文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的母亲》【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引出两个“我”在学习小说文本时,老师总是会提醒我们:一般小说中的“我”,虽然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自己。因为小说创作存在虚构。而散文则不一样,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具有非虚构性。所以,散文里的“我”,一般都等同于作者本人。例如我们七上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这学期学的《阿长与〈山海经〉》里的“我”都是鲁迅本人。而这两篇课文都是回忆性散文,是作者通过叙述、描写将回忆再现,从而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思。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更玄妙、高深的知识点。回忆性散文里不止有一个“我”,而是两个!一个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一个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这两个“我”,在文章特定的时空下,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时前后是一致的,有时前后是不一致的。设计意图:在进行文学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从文学理论层面对该文学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界定,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适合学生的知识支架。二、温故知新,感知两个“我”(一)品读语段,感知两个“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