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心田植上一棵绿色幼苗——《走,我们去植树》诗歌赏读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负于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备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关于这首诗的教学,应该关注这样几个方面:一、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领悟读懂一首诗,首先须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在提到植树的作用时,诗歌运用了一些形象的语言,如绿色工厂、叫风沙乖乖低头、让鸟儿翩翩起舞等等,这些言语表达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只有大概理解了内在的科学道理,才有可能对诗歌的主旨作深一步的感悟。感悟是建立在对文本材料阅读感知的基础之上的,扫清知性上的障碍,理解知识的意义,阅读行为才有可能持续地走向深化。语文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的学科也是多样的,如何在实施过程当中有效地体现,而不致讲解了科学知识导致语文学科味的冲淡与弱化。作者认为,应该以语文的方式解释和表达,以保持语文的学科属性。教学时,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悟出答案,片片树叶都是欢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纳故吐新,空气循环,这些道理已经含蓄形象地予以表达了。当然,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不少学生对树木的环保作用已有所知晓,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也能说出一二。来自学生鲜活经验的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里加以放大,成为大家共知的事实,为学生读懂诗歌作好铺垫,定下前提。二、诗歌语言的朗读与欣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其固有的表达特点,音韵和谐,节奏分明,读上去琅琅上口。好的诗歌适合反复朗读,能够读出诗的形式美、韵律美与意境美。这首诗长短句相间,词句相映,节奏分明。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植树地点的列举,点点分明,头脑中的画面也在不断的切换跳跃:沐浴着大好春光,每一处地方都有少先队员欢乐的身影,洋溢着他们欢乐的笑颜,映着一棵棵翠绿的幼苗,大好春色仿佛也被感动得摇曳多姿。语言的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情感参加,在朗读时,语气的抑扬与快慢自然地流露出来,不难想象,随着读与悟的深化,学生朗读时,语气会先抑后扬,充满朝气,笑颜也会在脸上绽放开来。我们也注意到,整首诗的韵脚是间句押韵,植树、音符、幸福、版图、宝库气概连贯,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