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二下《大象的耳朵》教学案例《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围绕大象耷拉着的大耳朵展开,情节离奇,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具有浓厚的童话味。如何创设与这个故事相融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萦绕童话味?笔者是采取以下教学实践来进行的:一、引领置身角色,在体验中学习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极大地调动起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内化和积累语言,感悟童话中人物的形象,领悟意蕴。1. 在模仿中解词,化难为易。引领学生进入故事,进行模仿,利于解词的同时,也能实现文本的内化。试教时,我请两名学生说“遇到,是怎么一回事”,他们都一时摸不着头脑,不能启齿。我这样引导:“现在,你俩就是文中的大象和小兔子,模拟一下。”当“大象”散步散到“小兔子”跟前时,顿时领悟过来,明白了“遇见”就是“遇到、碰面”的意思。再如,“大象把自己的大耳朵一扇,把虫子赶跑”中的“扇”是个多音字。了解多音字的用法,光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体会未必深刻。教学时,我对学生说:“现在你们都变成故事当中的大象了。大象们,把大耳朵一扇,把小虫子赶跑。”学生乐了,把自己的双手当作大象的耳朵不停地扇着。我再强调:“哦,大象是用扇耳朵的方式把小虫子赶跑的呀,‘扇'在这里表示动作,它读第一声。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有这个字,它和'子'组成词语,怎么读?(生读)当它表示某种物品时,通常读第四声。”学生有了体验,对“扇”这个多音字的印象自然深刻。2. 在情境中表达,盘活思维。让学生走进小动物的角色,走进文本,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不但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大象的耳朵》介绍了 6 只小动物,这些动物的形象鲜明。文章对这些小动物的落墨有所侧重。其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小兔子与大象的对话,小羊次之,仅写出了小羊问话的内容。对于小鹿、小马、小老鼠的好奇却只用“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的,都要说他的耳朵”一笔带过。揪住它,让学生展开想象,不正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契机?我们从下文的“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大象自言自语说的话)可见这几只小动物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毛病了。如果从“他们都这么说”切入,问学生“他们都怎么说”,指导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说大象耳朵耷拉着,是有毛病了)进行表达,这样为迁移训练而训练,倒显得有些呆板,估计学生表达兴致不高,表达也不会生动。这时,教师可以这般引导学生:“现在,你们都变成了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