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与融合【摘要】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也为学科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实质的空间。本文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相关策略。【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一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内涵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在授予学生一定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必要性1.受教学活动内在本质所决定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者,而学生在求知和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的所有学科文化知识,只有在学生的筛选、内化的前提下,才能被学生吸收和利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还必须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要应对各种考试,这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挫败感,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需要教师在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2.受教学活动目标所要求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其人格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学活动在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培养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三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策略1.针对教学活动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