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小儿急性胃肠炎治疗指南原创 | 2016-09-29 汗哥儿科时间近来门诊呕吐、腹泻伴/不伴发热的患儿明显增多,刚好JournalofPediatricHealthCare 出了一个相关指南-门诊小儿急性胃肠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1],特与大家分享。急性胃肠炎(Acutegastroenteritis,AGE)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占急诊科患者的 16%。急性胃肠炎的定义:3 次或 3 次以上的腹泻和/或呕吐发作,可能伴随一些其他症状,包括因胃肠的炎症所引起的发热、恶心、腹痛。「解读」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腹泻的诊断依据[幻:(1) 必备条件: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2)辅助条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 3 次。第一条必须具备,第二条辅助条件,只要大便性质异常,每日 1 次也算;如果大便性质是正常的,即便每日大便 3 次以上也不算。5 岁以下儿童每年会经历 1〜5 次胃肠炎。多少会受到急性胃肠炎的影响,肠炎致病菌通过粪-口传播进入人体内并感染肠细胞,导致肠上皮损伤,从而引起液体渗出流至肠腔。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致病菌和宿主。虽然 75%〜90%的急性胃肠炎病例是病毒引起的,但细菌或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特别是易感人群。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致病菌,然而,自从 2006 年轮状病毒疫苗的广泛使用,相关疾病的流行、发病率等大幅度降低,而卫生保健利用率和成本增值。一般而言,病毒性急性胃肠炎通常是自限性的,但严重病例可导致脱水,以至于需要进一步干预以避免水、电解质紊乱。病原学病毒:轮状病毒(最常见)、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冠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寄生虫:贝氏等孢子球虫、隐孢子虫、蓝氏贾弟鞭毛虫;细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包括 O157:H7)、沙门菌、志贺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人群该指南是为病程在 7 天以内的、有急性胃肠炎症状的、6 个月以上儿童制定的。小于 6 个月的急性胃肠炎的小婴儿,需评估水、电解质平衡和考虑其他原因。对于只有呕吐症状的孩子,其他诊断也需要考虑,尤其是出现血性或胆汁性呕吐物、剧烈腹痛或有中毒症状时。急性胃肠炎的常规护理可能并不适合于有重大并存病、免疫缺陷或慢性病。如果异常的体格检查结果发现或怀疑电解质或代谢失衡,那么就不应按照常规护理。有中毒症状的病人,应注意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败血症)和严重脱水的可能,应予以稳定病情并转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