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2.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3.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苏轼( 1037 年— 1101 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走近作者 1. 自由读。 2. 听读。 3. 齐读。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疏通文意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赏析此句。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写作背景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赏析此句。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温馨提示: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运用比喻,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 1.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2.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遂寻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表示心情的词句:欣喜遗憾不假思索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