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华一个 EECS 教授的博士培育方案 第一年: 做完我已规划好的中等深度问题, 并完成对该问题的大致 literature survey (第一篇论文)。第两年: 在我协助下规划好一个可以在未来深化进展的中等深度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关, 且具有深度方向之进展的潜力), 并将它解掉。(第二篇论文)。 顺便找到一个往深度方向进展的高难度题目, 修完所需要的主要数学工具。第三四两年: 利用前两年基础找到一个(a)具有深度进展潜力, (b)适合自己性向,(c)高难度, 若成功地解决可在 IEEE 以full paper 发表的题目, 并利用这两年时间将它解掉,或剩下一些较难的技术问题带到国外去做。我希望第四年底你们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讨论风格的雏型, 不成熟, 但具体而微, 有能力从大师级人物吸收高段讨论思考的精髓 (讨论进展的策略性计划方式)。第五年: 以前两篇 paper 申请到国外找著名学者讨论一年,目的在吸收成熟学者之长, 使自己略具雏型的讨论风格真正地成熟起来。若有需要,利用这个时间完成第三篇论文, 或利用国外条件寻找以后的讨论方向与子题。第六年: 将已完成论文编撰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格式,准备口试。 并且(这一年最重要的是) 进行未来的carrier plane。 针对当时就业市场的需要,培育就业能力(如 hardware 的知识,对某行业 specific knowledge 的有系统建立。注一: 以上设计的基本构想是利用前五年专心开展自己的潜力, 掺解自己思考上的特色与长短处, 并利用第三年到第五年完成个人风格的雏型。第六年则全力准备就业所需技巧。所以如此建议, 是因为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相当快, 晚一点选择较准确, 而且一年时间虽不足以获得足够的就业技巧, 但若针对挑定的行业与子题去准备,往往可以达到产业的需求下限。注二: 假如不想太晚毕业,可以在第四年底进行口试。服完役后再申请出国进修。1. 对前述规划的进一步说明: 以上设计的核心在第三个题目。实际上一个博士念下来, 只需要做一个高难度的题目便足以提供你进展个人风格的所需环境。但是要进入第三个题目以前需要一些准备工作。因此前两个题目的意义主要在:(a)循次渐近地将题目深度由浅引向深,(b)从较实际的工程问题开始逐渐进展向纯学理的抽象 (数学) 问题, 以便了解工程, 物理 (或系统理论)到数学间的转化关系, 并探讨三者相互为用的可能性与方法本质,(c)为最终的抽象问题准备好实际的问题背景与工程上的 sense, 以便逐渐定位出有限的数学范围, 也让数学的学习不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