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 10 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合如下。 一、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 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进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进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化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推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进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制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进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育全面进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1978 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不过,美国大学讨论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讨论生阶段完成。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随着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知识总量快速增加,大学趋向于实行文、理、工相互渗透及课程综合化。另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加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呼声日高。因此,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大学阶段也开始加强通识教育。例如,法国有人主张,将原来在大学第一阶段按专业分别开设专业基础课的作法,改变为第一阶段不分专业,每个学生统一学习四个方面的课程:态度、人格和方法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