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对策古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宝。它不仅遗留下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痕迹,也同时预示着人类未来进展进步的方向。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宝,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共同的责任。在古建筑的各项保护工作中,防火保护毋庸置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古建筑物所具备的特别意义及价值特性,与现代建筑物相比,在防火安全保护工作上有截然不同的重要特性。例如,古建筑是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产,发生火灾后,具备不可再生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提高对古建筑消防设计、规划、保护工作的重视。古建筑的地理及环境安全特性古建筑及古建筑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气候等因素,如地形、地貌、洪水、雷击、水源等,由于历史背景及长期变迁等原因,与现代建筑物的相关条件截然不同,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有重要的影响。大多数的古建筑远离城镇,建于环境幽静的高山深谷之中,地理位置偏僻,道路崎岖坎坷,消防水源缺乏,消防车辆难以通行。即使座落在城区的古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大都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如太原的崇善寺与周围的民用建筑只有一墙之隔,防火间距不足,对古建筑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从防火安全的先天及后天条件上看,古建筑的整体消防安全可靠度均已大幅降低。又因其“客观的存在”,使得改变、改造其结构、增设消防安全设施相对困难。如何既不破坏古建筑物原貌,又能真正达到其防火安全的指标;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加强对古建筑物的防火保护,应是深化研讨、亟待解决的问题。古建筑结构、材料安全特性文物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以山西为例,该省 18118 处文物建筑中砖木结构的就有 9000 余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文物建筑占全国的 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 119 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就有 93 处。无论是归属于何种形式的古建筑物,其结构及使用材料均已年久老化,斑驳陈旧。因此发生火灾后,在确保人员疏散、结构完整等安全目标外,还要尽量维护其特有的价值,其难度是非常大的。虽然,古建筑物在火灾发生几率上平均小于现代建筑物,但其火灾破坏性不论从时间、速度、程度上均远大于现代建筑物。2025 年 1 月 19 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的遇真宫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