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五七干校和希望工程之湛江篇 历史如一条不断向前奔淌的河流,我们永远无法全部还原上游某段流程中所发生过的全部真实,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存留下来的片断文字和实物资料大体惴测它奔流的形态。可以说,古代官吏的流放史,其实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原文明在中国四处传播的文明进化史。先贤们个人命运的悲剧,却成为被流放地人民的福音,恩泽百世。他们的努力使一片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我们这此受“碧海银沙”网站之邀去的湛江正是如此。 湛江:史载,“秦朝时期辖地归属象郡。唐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改名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当时,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蛮之地”称谓。这种地方,人迹罕至,地处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同意来的,不过这边远之地常被朝廷用来流放不听话的臣子。根据材料记载说,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 20 人。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大文豪们先后接踵而至。 寇准 寇准早登政柄,性豪奢,喜歌舞。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曾提及寇准由于少年早贵,平日作风奢华,家中的厕所都以蜡烛做照明,以至于蜡泪成堆。司马光藉此事来训示其子司马康应以节俭为美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寇准家每日歌舞升平,通宵达旦,蜡炬成堆……” 公元 1022 年,曾经被宋太宗赞扬为:“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的他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司户,18 个月后死于贬所,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旅途。 寇准在雷州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勤政爱民,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后来他的遗体运回西京安葬,而雷州人深感他的忠义,为了缅怀他,于是在他寄居过的寓所“西馆”立祠奉祀。 “寇公祠”内几幅图画也记载了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进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沟通。在这所荒凉的“五•七”干校里,开启了“希望工程”。这一些才是湛江人民应该感谢铭记的。而他的“性豪奢,喜歌舞”在这里一则没有条件,二据说受他奶妈的感化,在他五十岁生日的那天改了,不是有一出戏,叫《罢宴》吗?湛江的人民也许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忘记了,这里的人民是善良的,谁对他们好,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欲得天下好,莫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