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通科培育模式思考 实践教学是将之前学习的大量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习的阶段,是医学生培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尤其对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1-2]。基于口腔全科医师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广东省口腔医院探究了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通科培育模式,现对此进行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培育对象南方医科大学 2025 级、2025 级、2025 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安排至广东省口腔医院实习者,分别为 17 人、12 人、8 人,共 37 人。 1.2 软件及硬件配备 2025 年医院新辟医疗大楼一楼层的中座和北座,装修 17 个诊位专门作为教学诊室,各诊位按情况配备基本的牙体牙髓、牙周、牙槽外科、口腔修复医疗设备和器械。试运行 1 年后于2025 年 7 月正式迎来 2025 级本科生。老师配备要求具备高级职称、有较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医生,其中牙体牙髓病学专业 2名、牙周病学专业 1 名、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 1 名、口腔修复学专业 1 名,设教学组长 1 名。 1.3 通科培育模式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总时间为 10 个月。其中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口腔正畸学、口腔放射影像学、预防口腔医学共 2 个月的实习由相应的独立科室承担,其余均由综合科承担。学生在门诊两人配对进行四手操作,除医疗操作外,还需掌握相关护理操作,强化感染控制教育。在综合科的 8 个月中,初期 3 个月将学生分为口内组、口外组和修复组 3大专业组,每月轮换 1 次,旨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某一专科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从而能较快地掌握相关专科的基本临床操作技术,为下一阶段顺利进行通科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综合科随后的 5个月期间进行通科培育,即除非病种分布极不平衡时,对每个学生接诊患者的病种一般不再控制。总的要求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者口腔情况进行个体化系统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一位患者牙体牙髓、牙周、口外、修复的治疗均由同一位实习生完成,注重治疗过程的完整性。因为诊室空间较大,在具体实践中,为了确保带教老师能及时掌握每一个诊位进行的是哪一个专科的治疗,要求学生在接诊后根据诊治疾病的不同于诊位入口显要位置挂上代表不同专科的不同颜色的指示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老师随时结合临床诊治患者情况进行讲解和分析。另外,科室每周三下午停诊半日进行“三基”学习,每周一下午班后安排了紧贴临床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