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 :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寻踪 千姿百态变化的当今中国社会,伴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开始了全方位的现代化航程 。而在人们希求和趋逐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中,法治现代化则倍受青睐,逐渐苏醒的龙子龙孙们已经领悟到,中国龙的理想归宿,必须是一个法治的乐园。法治现代化这一最令时贤激动的字眼,已不在仅仅是文人墨客们奔走呼号的口号,而是饱经沧桑的包括政界要人在内的亿万中国人发自肺腑的内在要求,是民族振兴的召唤,是国家、社会优化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然而,当我们把思维的摄像镜头对准法治现代化的理想目标时,我们不会忘记一位哲人的教诲:时代是历史的儿子。直面当今中国社会迈向法治现代化的时代大潮,我们既被这股潮势的汹涌所鼓舞,又必须冷静思量,追寻和考察先哲们对法治苦苦思索和孜孜以求的历史踪迹,以期既寻求营养的滋补,又考究古今得失之变,从而使今日法治建构的根基更加凝重和深厚。 一、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旨趣 研究中国传统法治文化,首先面临的一个困扰是:在传统中国社会到底存在不存在完整的法治观或法治思想体系?这个貌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自近代梁启超提出“儒家人治,法家法治”主张以来,却引发了难以数计的笔墨官司,一派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不但存在法治思想,而且相当完备,尤其是在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那里,中国古代法治观得到了最集中、最具体、最完美的阐释;而另一派则断然宣称:整个传统中国社会根本没有出现什么法治,而一直是一个人治社会,法治观或法治思想体系又从何谈起?这两派相互抵牾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两者争论的焦点实质在于对法治概念的看法存在分歧,一个以传统法治观为评价标准,一个以现代法治观为立论尺度,这样,由于价值取向不同,评价标准各异,尽管各自都持之有据,然而,对于深入反思民族传统法治观,建立现代法治观,却与事无补。事实上,如果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相当发达,但我们又必须站在现实的立场上,于是我们看到,这种发达的传统法治思想同现代法治意识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为了找出冲突,并解决冲突,我们必须对传统法治观的内涵及特点作一趋于精确的描述和估价,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走近思想家。 (一)《管子》法治思想解析 1、《管子》“以法治国”的法治概念 《管子》最早成书于先秦,《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今存《管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