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通过深化村组,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化调研。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致贫原因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初步形成了帮扶策略和脱贫思路。 一、贫困现状 (一)贫困人口数依旧庞大。人均收入低 2500 元涉及全县 17 个乡镇 239 个村30634 户 114570 人。 (二)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达 5 万元不足50%。据统计截止 20XX 年低,村集体收入全部破零且达 5 万元以上的仅 114 个村,占全县村%,不足 50%。 (三)村基础设施较差。村庄内部道路多为泥面土路,逢雨泥泞不堪。有些村庄虽然通上了自来水,但未经净化处理,有许多河塘沟渠坑未被利用,灌溉水渠质量差,效益低。 (四)滞留村中劳动力少。年轻人大多到外地打工,家里仅剩的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且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 (五)村中人居环境比较差,村容村貌不尽如人意。村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环境卫生差,无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及垃圾处理设施,农户仍然使用传统的家庭粪坑,没有集中的化粪池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村内乱搭滥建乱堆放比较普遍。 二、贫困原因 (一)历史和地理因素。泗阳县历史上处于黄泛区,是遭受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除靠近洪泽湖的地区,其他区域优质自然资源较少;没有工业、特色手工业的基础;加之以前交通不便利,接收不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这些都造成当地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且一遇自然灾害就会减产歉收,甚至给农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二)人多地少,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作物成本高。以省定 45 个经济薄弱村为例,人均只有一亩耕地且水田少,旱田多,粮食用物成本高。水稻亩产 1000 斤,毛收入 700 元/亩,成本包括化肥、农药、水电费、栽插、收割、刨地、种子在内达 357/元亩,实际纯收入仅有 343/元亩。小麦亩产 600 斤,毛收入有 360 元/亩,各类成本在内达 186 元/亩,实际纯收入仅有 174 元/亩。即使全部实行低产田改造,平均每人 1亩水田,每年栽种两季水稻,农作物人均纯收入也不过 700 多元。 (三)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由于素养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机会十分有限,只能在一些工作环境差、劳动酬劳低的岗位上从事简单劳动,这样不仅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而且降低了转移的稳定率。前几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目前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阶段,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技能素养、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