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培训讲义 一、把握课程的主要理念(一)牢记理念表象变化:1.课程名称的变化:《ΧΧ 常识》→《ΧΧ 生活》 2.课程数量的变化:(1)新增《文化生活》课程。(2)新增六门选修课程。3.课程内容的变化:新内容:科学发展观、公平问题4.课程编写的变化(1)体例的变化:从理论到现实→从生活到理论。(情景呈现、情景分析)(2)顺序的变化:从生产切入→从消费切入(3)综合探究5.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变化:1.生活性: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把经济理论观点的阐述融入到生动的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使生活现象、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学科知识走进生活,生活主题也获得理论升华。2.时代性强调与时俱进。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公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3.主体性: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的生活、认知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4.实践性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和实践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将来参与经济生活所必需的技能。5.创新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设计大量开放性很强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针对不同情景和不同问题初步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针对同一个问题初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6.思想性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仍然要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中学生终生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二、理清教材的逻辑结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1.单元之间逻辑结构(1)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消费(财富的消费、花钱)(2)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生产(财富的创造,挣钱)(3)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分配(财富的分配、分钱)(4)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上述经济活动的舞台、目的、背境2.单元内部逻辑结构第一单元 消费第一课:消费——前提(交换)——货币(神奇的货币)——价格(多变的价格)——类型——多彩的消费3.课内逻辑结构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如何神奇?为何神奇?如何对待?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怎样变化?为何变化?影响如何?第三课:多彩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