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安山煤矿矿井塌冒事故救援为何进度不快?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崔军强、刘浦泉)大安山煤矿矿井塌冒事故的发生30多个小时内,XX 市相关部门陆续启动了四套紧急救援方案,但一直到8日下午18时,10名被困井下的矿工仍未脱离险境。有关专家详细解释了救援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快速的原因。山煤矿是距离 XX 市区最远的一个国有大型企业,位于 XX 市房山区大安山乡,井口海拔高度为920米,井田走向长9公里,倾斜宽2至4公里,是一个10年未发生重大事故的国有大矿,所有巷道的立柱都 工字钢和30毫米粗的钢丝绳组成,非常坚固。据大安山煤矿矿长冯可利介绍,大安山煤矿始建于1958年,1975年投产,设计规模为240万吨,1993年核定产量为75万吨。去年实际产销量190多万吨,现有在册员工人数2400多人,并从四川等地成建制引进1000多名外地矿工。专家认为,京西山区复杂的地质结构、塌冒现场不易施工等,是造成救援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发生一个半小时后,京煤集团便紧急启动了第一套救援方案,试图在事故地点的水平巷道内通过“插管”的方式开辟风道,为被埋矿工送去新奇空气。救援人员在7个工作点使用各种动力同时“插管”,但遇到极强阻力。专家怀疑阻力来自整体陷落巷道内异常坚固的工字钢支撑结构,因此建议在继续实施第一套方案的同时另辟蹊径。赢得最佳的营救时机,救援指挥部紧急决定,6日下午同时启动第二、第三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是在巷道内使用大功率钻机直接对工作面打孔,以达到“送风”的目的。由于钻机机体偏大,仅钻杆就长达5米,而巷道很狭窄,挖钻窝、测水平、固定等前期准备工作需要时间较多,因此直到7日凌晨才开始钻孔作业。大安山煤矿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岩石层和煤层互相交错,钻机遇到煤层需要用风,遇到岩石需要用水,钻透岩石层后还必须要把岩心退出来,琐碎琐碎繁杂的作业程序影响了进度,到8日11时30分已向前推动33米。套方案是直接向塌冒地点新开一条25米长的巷道,以便于救援人员进入工作面营救被困矿工。在方案实施过程当中,施工人员曾听到从地下传来不明声响。由于作业面与塌冒地点处于同一位置,而且地形非常狭窄,指挥部担心发生“坐轿子”式的新塌冒。据专家分析,这种不明声响可能有三种来源,第一个是渗透到塌冒地点的小煤窑,第二个是该矿九工段施工人员,三是被困矿工。指挥部立即派出6个小组,在事故现场800—1000米高程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