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与君说《匆匆》——写给我的同事们 今日上午第二节,听了小孟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匆匆之间,有些匆匆的思考,想匆匆地说说!之所以那么“匆匆”,是因为对这篇文章,虽然之前也匆匆读过,却没有从教学特别是从六年级起点的教学的角度考虑过。 倒也匆匆地认为,教学此类文章,一要深化研读之,把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表达特色;二要从教学的角度加以考量,既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期望学生有什么获得。这当然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总体和学段要求,还应注意其所在单元所体现的设计安排意图。 匆匆地找来,又匆匆地读了读,匆匆说说自己的理解。 根据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匆匆梳理了几个问题。如下: 1.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 2. 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3. 本课的重点句段有哪些? 4. 哪里或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 5. 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6. 表达特点或方式对于学生习作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 7. 哪里可以安排自学,期望学生有什么获得与发现?发现不了或体会不深或有偏失,怎么办? 假如你一下子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不仅能说清他写了什么,而且能说明文章表达了什么,我便断言,假如不是很肤浅,那么就是很武断。写了什么呢?时间流逝的慨叹,无所成就的汗颜,个人追求的茫然,反观内心的伤感,“逝者如斯”的无奈,“做些什么”的“无知”,生命意义的追问……抑或只是特定心境下“自然”的流露,连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吧! 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呢?惜时是明显的。珍惜时间做些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事情呢?总之,荒废时间其实是让人痛苦和惶恐的。 重点句段除了课后给出的,还有吗?“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怎么样?“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怎么理解?应该还有! 联系学生的实际,需不需要老师也联系一下实际,跟学生以启示或仿效的样板呢? 十二个问句,问而不答。不是设问,不是反问,是疑问么?“聪慧的”是谁?问他人,还是问自己。把抽象时间的流逝,以具体形象的意象写出来,是表达上的特点吗?比方、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呢? 这篇文章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习作,有什么指导价值呢?以小见大?现象感悟?不停追问?即便不是“匆匆地”我也真的说不好! 怎么发现那些含义深刻的句段呢?当然要读,用心的读,思考着度,联系着读。喜爱的句段,也应说说喜爱的理由。含义深刻句段的含义要在老师指导下,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