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终端控销漫谈2016 年始,医药行业剧烈动荡,原因在于政府那只手伸进医药市场。营改增、两票制、药占比、零差价、医保控费、规范流通领域、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落地,药品生产、流通和代理商一致发现,等级医院市场不好做了。同时,政策助推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健康中国 2030 规划、十三五医药卫生体制规划、多点执业、中医诊所备案、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慢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列利好政策出台,业内人士纷纷转型基层医疗市场,很多专家观点也一致认为,市场增量在基层,机会在第三终端。于是乎,千军万马杀入本已红海一片的第三终端,一方面,整合各路诸侯资源和市场要素,有利于第三终端提高门诊量,有利于基层医生提升医技医术,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患者,另一方面,第三终端尤其是乡村基层医生,专业基础薄弱,鉴别能力差,对新的技术和产品囫囵吞枣,容易被误导。冰火两重天,第三终端市场从未这么热闹过,未来将发展到何方?笔者自 2006 年进入该市场,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这个市场野蛮增长的辉煌,十多年的实践沉淀,也熟知第三终端市场的深浅,尤其是近 5 年所谓绿色疗法与中医适宜技术在该市场的兴起,笔者更是亲历者,为避免同行走弯路走错路,借以本文,分享第三终端控销那些事儿,与同行共襄盛举,让第三终端市场可持续性发展。一、认识第三终端主体第三终端,广义上讲,指除第一终端(公立等级医院)和第二终端(城镇连锁药店)外的所有终端,包括城镇民营医院、综合门诊、专科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个体诊所,乡村卫生室,及单体药店等。医疗服务供给方,基层医疗机构,广义上包括公立基层医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定点卫生室,也包括民营(公办民营)的基层医院、门诊、诊所等。第三终端市场范畴比基层医疗市场范畴小,本文为研究方便,把两者重合的部分统一称之为第三终端市场,即基层医疗服务供给和药品器械零售终端。第三终端主体是医生,特点有三:1、大部分沒有接受大专以上医学教育,看病全靠经验;2、大部分以西医为主,不太懂中医;3、亦医亦商,既是医生也是生意人。忽视第三终端主体性质,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比如,拿做等级医院那套学术推广方法去做基层,就会发现,对等级医院医生学术教育的重心是提供解决方案与产品,而基层医生学术教育的重心是既要诊断技术,又要提供解決方案,还要提供配套设备、产品,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当然,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