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一章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至今发现的有三、四百处,分布于全国各地。大量的人类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中国古代居民人种的形成,华夏民族体质的演进、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居民的社会生活、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之前,我国大地上已经生存着作为人类远祖的几种古猿。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这些古猿的化石。这些古猿化石的发现,对于了解人类遥远的直系祖先或其旁支,研究他们演化发展的谱系,探讨人类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1956〜1957 年,在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第三纪褐煤层里,与三棱齿象、利齿猪等化石伴生,两次共发现古猿牙齿化石 10 颗。前一次发现的 5 颗牙齿,是属于同一个下颌的左、右前臼齿和臼齿;后一次发现的是下颌右侧的前臼齿和臼齿。地层年代测定为中新世晚期。起初,这些古猿化石全部被划归为森林古猿类,定名为“森林古猿开远种。”20 世纪 60年代,学术界重新综合研究了 50 多种第三纪古猿,把腊玛古猿(腊玛古猿最早发现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从森林古猿中划分出来,明确地归入人的进化系统一一人科,作为人科的早期成员。我国开远小龙潭 1957 年发现的古猿化石中的 5 颗牙齿化石,被认为是属于腊玛古猿的,应归属为人科。禄丰腊玛古猿化石更为重要。1975〜1980 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的第三纪褐煤层里发掘出不少腊玛古猿的化石:一个破裂成数十块的头骨,头骨上连有部分上颌骨和牙齿若干块颌骨,其中一块为保存着除中门齿以外的全部牙齿的下颌骨。除此之外,还发现上百颗单个牙齿。那块完整的下颌骨具有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它的形态比开远腊玛古猿更进步,更接近人类的早期类型。含禄丰古猿化石的地层年代,为早上新世晚期或中上新世早期,距今约 800 万年。关于南方古猿(南猿化石是 1924 年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而得名)化石,也开始有了初步线索。1970 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的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 3 颗下臼齿,研究者认为它与南方古猿纤细型较接近。此外,在湖北巴东县、广西南宁市所收集的一些下臼齿,可能也属于南方古猿。这些统称为南方古猿化石,地层年代为上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