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该作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区别,全面论述了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了新哲学是对一切旧哲学的批判、继承和超越。该书写于 1886 年,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学说已经趋于成熟,《费尔巴哈论》正是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捍卫和发展。本文将结合此书浅谈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一、意识形态的起源远古时代,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构造一无所知,并且常常受梦中景象的影响。在这样蒙昧的时代,人们认为:梦见的那个人即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如果出现在他人梦中并且采取行为,那么这个现实的人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时期,人们有着这样的观念:人类的思维和感觉不是自身身体的活动,而是在死亡时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远古时期的人们由于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因而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自然有着巨大的威力,是不可制服的,这就产生了“灵魂不死”说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最早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人类自发的意识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思考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最初的神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这是最初的人们关于精神和自然界关系的思考,由于愚昧无知、普遍落后,人们对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只能归因于神灵的安排。恩格斯认为其根源在于“人们的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当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清楚地获得了完全的意义。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问题的提出,尖锐地刺激着教会的神经。是神创造了世界?或者世界从来就存在?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两大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则组成唯心主义阵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二者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和康德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从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