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1 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返首页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重点:近代以来的新生活新风尚。 2.难点:近代以来新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时分层作业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返首页[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教材整理 1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1.表现 (1)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食:广大的劳动者粮食短缺,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3)衣:穿衣很困难。 (4)住:居住条件很差。 (5)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 (6)医疗: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7)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课时分层作业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返首页2.新气息 (1)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评价 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仍处处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沿海沿江 移风易俗 课时分层作业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返首页 [特别提醒]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课时分层作业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返首页教材整理 2 新中国的新生活 1.新中国成立后 (1)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还不富裕。 (2)表现 ①食:城镇居民的生活用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②衣:人们穿着的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 ③住:城镇居民主要是大杂院、排子房和筒子楼;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屋草棚中。 票证 单一 课时分层作业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返首页2.改革开放以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