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运转参数的节能控制在实际的制冷设备及系统工程运转中,不仅应该把制冷系统调整到合理的运转范围,满足制冷工艺的要求,维持其安全正常运转,而且还应该并可以进一步将制冷系统调整到最佳运转状态,实现高效节能的运转目的,提高制冷设备运转的节能水平。一、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在制冷设备的设计中,提高蒸发温度将使制冷系统的压缩比降低、功耗减少,这对节能是十分有利的。问题是蒸发温度取决于被冷却对象,调整蒸发温度必须以不影响被冷却对象的制冷工艺要求为前提。但在制冷装置的操作调节中,应当注意观察,及时实行相应措施,如适当除霜、适当增大供液量、对蒸发器进行放油除污垢清理、对压缩机实施有效能量调节等,使蒸发温度稳定在设计温度,避开蒸发温度不必要地过低还是非常必要的。从节能的角度来讲,适当地提高蒸发温度是经济合理的,计算表明,当用-25℃的库温代替-30℃库温时,由于蒸发温度升高,将节约电能达 9.8%。因此,对于贮存期较短,质量对低温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适当地提高蒸发温度,达到节能的效果。另外一般制冷装置都按满负荷进行设计,而实际在满负荷运转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时间是在小于设计负荷的条件下运转。在部分负荷即耗冷量减少时,提高蒸发温度,可以利用减小蒸发器的传热温差,达到同样的降温效果。二、冷凝温度和冷凝压力冷凝温度过高,将引起压缩机排气压力过高,排气温度升高,这对压缩机的安全运转十分不利,容易造成事故;同时使制冷装置效率降低,能耗增加。从节能角度,在制冷设备设计时应适当选取较高的冷凝温度,即配置较大的冷凝换热面积,达到实际节能运转的目的。从操作调节的角度,应控制制冷设备在尽可能低的冷凝温度下运转,以提高制冷效率,降低运转费用。冷凝温度决定于冷却介质的温度、流量、流速、冷凝面积、压缩机的排气量以及空气湿度、油污、水垢等影响冷凝器传热效率的各种因素。要使冷凝温度尽量低,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保持换热面积的清洁,消除影响热交换的因素,即及时除垢、放油、排除不凝聚气体;控制冷却介质的流量、流速,保证冷却介质均匀地流过换热面积;还要特别注意冷却水在冷凝器中分配的均匀性。在系统设备部分负荷下运转时,应特别注意同时对应控制调节冷凝系统的水泵或风机负荷,避开无效的换热功耗。因为制冷设备的总能耗包括了压缩机的能耗和换热器水泵和风机的能耗。三、液体过冷度和吸气过热度在一定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下,采纳使节流前制冷剂液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