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篇一: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欢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加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讨论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加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沟通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育参加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量、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二: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