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离理论看网络深度营销价值 一、六度分离理论及小世界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六度分离理论的基本原理 1969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做了一个定量试验:指定一名最终收信人,然后随机派发一定量的邮件给称为发信者的人,请这些发信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传递这封信,并尽最大可能保证这封信能递送到指定的最终收信人手中。虽然发信人与最终收信人互不相识,但最终试验证明,所有信件通过平均 6 次的传递,送到了最终收信人处[1]。因此,米尔格伦得出结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闻名的“六度分离理论”。此理论提出后虽然没有得到学术界完全的认可,但给人文学、经济学界带来了全新的灵感和讨论思路。 小世界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1998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年轻学者 DuncanWatts 与其博士论文导师数学家 Strogatz 基于前人的理论提出了“Small-WorldNetworks”,即 W-S 小世界网络模型[2]。他们在这一模型中认为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网络既不可能是完全规则的封闭式环状网,也不会是完全随机的散点式网络,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小世界模型”。该模型由一个规则的环组成,通常是一个一维的几乎具有周期性边界条件的环和少量的随机选取节点连接成的“捷径”。小世界网络同时具有“高网络聚集度”和“低平均路径”的特性。聚集意味着假如个体有共同的朋友,则两个个体更有可能成为朋友。“低平均路径”意味着平均路径随着节点数增长且仅以指数形式增长,这显示了任意两个人可以通过比较短的中间连接取得联系。小世界网络模型能够通过“断键重连”个别链接,从而改变整个网络的结构。这样兼顾了规则网络与随机网络的特点,更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Watts与 Strogatz 也先后在疾病传播、昆虫神经系统和电力系统中揭示出现实网络确实符合小世界模型。 二、对深度营销中的顾客联系与信息传递的解释 小世界网络模型的提出,为证明六度分离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学术基础。假如把这一理论运用于解释电子商务深度营销中人员间的联系和信息的传递,可以看到深度营销也符合这一原理。首先,常常浏览某一在线企业往往是那些忠实顾客,他们不仅在在线平台上沟通沟通,还通过互建链接、E-mail、电话传真和通信地址等方式,为和其他浏览者建立联系埋下了伏笔。这样浏览同一在线企业的人之间相识的概率就远远大于浏览者间相识的随机概率,这也符合社会学中的假设,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