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说课教师:唐真荣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册 55〜56 页例 1、练一练、练习九第 1—3 题。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事例,学习加法运算律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律奠定基础。教材借助生活场景一题两用,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猜想一一验证一一归纳一一应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学生分析: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所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都知道了在加法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但本节课的内容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为此教材借助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引出运算律,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运算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归纳,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教学目标:1. 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并概括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应用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出示主题图:28 个男生在跳绳、17 个女生在跳绳、23 个女生在踢毽子。师问: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当同学们提出不同的加法问题后教师整理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教师指出,对于解决这些加法问题,同学们都是会的,那为什么老师还要求同学们提加法问题呢?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