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古典诗词女性审美意象的文化意蕴前言中国古典诗词中历代文人士子反复吟唱、咏叹的抒情意象,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文学传统长盛不衰,而审美意象便是沟通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桥梁,要体味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就要通过对诗词中审美意象的解读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审美意境中。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从把握诗词中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开始。中国女性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说,《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开启了中国文学璀璨的画卷,它的诗篇中与女性相关的一些意象原型逐渐变成了民族女性审美文化意象,与女性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歌颂女性的意象,而用得最多的是花、月、水和玉,这些意象,集中体现着中国女性文化的特征,因此,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具有特别的意义。2/7一、貌美如花:展现女性特有的娇好容貌大量用花比喻女性的色美,用极富生命力的娇艳鲜花为喻象,美女如花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审美经典,是《诗经》这部经典著作的一大特色。“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之如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苒。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陈风•泽陂》)篇中反复不断变幻的花草展示出了诗人的关注点:这里有一个如荷花一样清爽、兰花一样芬芳、菡萏般闪耀着青春光润的姑娘。还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桃夭》),夭夭,花婀娜多姿状,暗喻新嫁娘容颜明艳娇美,极具神韵我们看到《诗经》里赞誉女子颜色美就说她像三月的桃花一样,或鲜艳夺目,或典雅大方,或清丽俊秀。那艳丽的桃花,喻象着少女的馨香和青春的气息。清代诗经学者姚际恒对此有过评价,其《诗经通论》说:“桃花色最艳,故取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3/7且自《桃天》诗后,桃花与美女、婚爱已结成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桃夭》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桃花比作少女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才的比喻。为我国古典诗词开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二、皎皎明月:述说女性无尽的柔情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作为一种通过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亮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亮,是一个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始意象,月亮的皎洁清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