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资料:《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资料:《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资料:《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_第2页
1 练习内容【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苏轼《方山子传》,有删节)【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相与步于中庭(2)晚乃遁于光、黄间(3)闾里之侠皆宗之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过岐亭 及鲁肃过浔阳(《孙权劝学》)B. 适见焉 见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C.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 方山子亦矍然 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5. 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 参考答案1. (1)一起、共同(2)隐居(3)尊崇,敬仰2. C3. (1)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呼 余 宿 其 家5. 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有才华,但“不遇”,无人赏识,没处施展;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分析】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老魏文库+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代课老师,安全培训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