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当年读后感:讲原则,塑形象 《先生当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教育,以及那个年代涌现的伟大教育家,民国时期正是时代动荡的时期,教育也分为多种,文化也各不一样,从这本书我们能看到当时多彩的教育文化。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先生当年读后感:讲原则,塑形象。 硬汉老师 《硬汉老师》说的是邹韬奋先生的故事。邹韬奋先生当家庭老师的时候,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也是极其较真,不讲情面的代表。敢于强硬源于自信,这种自信是“非我不可”而不是“有没有我均可”。这份自信给了老先生底气,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书中还提到邹老先生兼任中华职业学校英文教员和教务主任期间,坚决不让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升级的事情。不管这个学生的背景如何的非同寻常,先生一切根据规矩办事,在权势面前决不低头,真是佩服老先生的硬气 。称邹老先生是硬汉老师一点都不过分,而且是硬到了骨子里。 其实想想自己,习惯了随大流,习惯了“差不多”就行了,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事都不想太“较真”。 有时候也想把事情做到既精致又有原则,但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敷衍,最后就只剩一声叹息。其实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应该是该较真的时候就较较真的。对于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较真;对于自己的业务,我们要较真;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也要较真。 深深的体谅 最初看到《深深的体谅》这个题目,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心里有股莫名的暖流在流淌。体谅别人,其实也是成全自己。 上世纪 30 年代的夏承焘老先生,叮嘱自己的学生假如将来当了老师,一定不要太苛责自己的学生。老先生觉得假如有一两句话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使他们受用一生,也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了。这可能就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境界吧。教书育人,其实我觉得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因为育人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老师假如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小宇宙爆发,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夏老先生说话时总是神情恳切,让学生很感动,而那些感人至深的话语也早已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坎里,令他们终身难忘。 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的性格过于懦弱,不太适合当老师。对学生太宽容了怕学生不怕自己,太严厉了又怕学生离自己太远,这个度的确是很难把握的。通过阅读《深深的体谅》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作为老师,对待学生最好是宽严相济,恩威并重。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文章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