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魅力,令人佩服 在网络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都是通过电子设备来传递信息,我整理了一篇信的魅力,令人佩服供大家欣赏! 近年来,由于各种通信工具和电子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写信这一古老的通信方式离普通人的生活渐行渐远,以致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今日还在写信,肯定是思想和行为都落伍了。但也有例外,不少国家的领导人为了谋决某种重大问题依旧会派遣特使或信使向相关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专呈信件,以示高度重视。由此我也忆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本很热门的月刊杂志《译文》,曽经刊登过两篇书信体的中篇小说:一篇是出自苏联作家 A·库图伊的《几封没有寄出的信》,另一篇是来自阿尔巴尼亚作家 S·査依的《五封信》。前者是讲一个被男演员无情欺骗抛弃女子的坎坷遭遇;后者叙述了一位新婚妻子对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柔肠百转,引人入胜,在当时国内流传甚广,令无数读者洒下了同情之泪。 当时我正在上高中,生活费用极端拮据,但依旧选购了这两本杂志,从中认识到书信体小说多以表现男女之间爱情为主,书信的“书写者”也多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所以写得情感细腻,情节缠绵悱恻,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 回溯历史,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官宦政要、历史名流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书信佳作,像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致燕妮》、近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两地集》、现代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王小波与李银河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等,至今还流传甚广。不过,近来笔者却被豫籍作家刘庆邦的一篇名为《信》的短篇小说(《刘庆邦短篇小说选》点评本)所吸引、所感动、所拜倒,并且复读再三,心情澎湃,倘若不写些文字,仿佛对不起作者似的。 《信》这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名叫李桂常的女人,经心保存着他和刚刚结婚两个月就因煤矿瓦斯爆炸死去的前夫的一封家信。为什么她在多年之后还要常常翻看此信?原来现实生活一直压抑着她的心理及精神需求,甚至野蛮地蹂躏着她的心灵和精神,使其没有存活的空间。前夫是她童年时代的朋友,现任丈夫则要剥夺其保存这封信的权力,而这正是她的漂亮心灵世界。可以说,当代许多男人身上流动的血液里,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专制的成分。然而这种“残酷暴烈”却被作家掩蔽在十分温馨细密的叙述风格中,实在令人感佩。 小说的开头一如作者既往的风格,故事平平淡淡地铺展开来,没有惊天动地、夺人眼球的开篇设计,也没有沟沟洼洼的奇异伏笔,就像老奶奶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