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状态

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状态_第1页
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状态_第2页
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状态_第3页
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状态 一、引言 “认同”作为社会讨论的基本概念,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与“认同行为”之义。在“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将“认同”概念运用于民族(族群)、国家这类社会群体,并衍生出对民族认同的进展阶段、层次、维度等 问 题 的 深 化 讨 论 。 1996年 ,Davidy.H.wu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一文中,指出,“凯斯在总结东南亚一些民族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认同这一概念———即把文化作为一种原始的解释性特征保留下来,同时也显然考虑到相反的事实,就是在结构互动过程中,文化内容与族群联系在一起常常承受着意义上的变更。”之后,卡拉()和雷格奈德()把民族认同界定为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认为群体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菲尼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国外对族群认同的实证讨论始于 20 世纪 60年代,西方学者主要对民族认同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民族认同的结构、民族认同的进展、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实证讨论。尤其在民族认同的进展问题上,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数民族认同和适应进展的过程。菲尼进展了埃里克森的认同进展理论,提出个体的族群认同主要经历了弥散性阶段排斥性阶段、延迟阶段和整合阶段。70 年代格罗斯(Feliks•Gross)提出了一个黑人族群认同进展的五阶段模型,即前遭遇阶段、遭遇阶段、浸入和出现阶段、内化阶段、承诺与信仰阶段。然而,国内关于民族认同的讨论更多侧重于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定性讨论仍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主流,尚且缺乏运用多种方法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问题进行系统地实证讨论。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于缅甸与中国,云南境内佤族现有人口 35 万多人,仅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由于“现代经济的进展,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推动力而势如破竹冲向全球的全球化进程,从根本上冲破了传统的封闭性,极大地拉近了各个民族各个族群之间的距离。同时各种差异直接碰撞,直接对抗,从而导致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佤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