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马云爸爸的成绩万众瞩目,每个人都想成为这样的企业家,但是也没有人达到他的高度,我们和他之间的距离在哪?下面我带来的是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最近,新东方的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老师多次出现在热门的文章中,一部分源于他在北大校庆上的讲话,另一部分源于前些天亚布力夏季高峰会的讲话稿。尽管他讲话的地点不同,但其中不变的则是他对当前经济情况的解读和建议。尽管相对刻薄却又相对客观,他所提到的一些现状,恰恰就是当今很多企业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主或者创业者基本上是不敢说或者说无处诉说的。将众人心声一吐为快自然被人广为转发和传播。 本文无意去探讨他所讲到的问题,也不去探讨其中的对错与否,假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索以上两个活动标题就可以找到。 本文之所以说到俞老师,主要是源自于他还在两个不同的电视节目上,讲到一个段子。他说有一个朋友,高考参加了三次,才考上了一所叫做杭州师范的专科;而他则是只参加了两次高考,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本科。但是,他现在这位朋友的企业却比他的企业强大很多。很显然,他这位朋友就是马云。现在俞老师对比他的朋友:马云来说,尽管都是掌管着优秀的企业,但俞老师旗下企业规模却比马云旗下企业小了太多。只不过说起求学这段历史,俞老师确实还有小骄傲的资本。在这里不是要嘲笑俞老师,而是说其实学历和成功毫无关系,恰恰就是我们身边常常遇到的问题。 很多人都有过学习好,学历高的人,未必生活和工作更成功的感受;甚至还有人写段子说:学习好,很好,长大就可以给学习差的同学打工了。即使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也知道这样的段子,但还是无法阻止中国人对学区房和课外补习班的热衷或者说狂热。当然,我们也不是鼓吹学习无用论。 就我来说,最近参加了 2个商业项目,引发了我再度正视是什么因素让大家对未来产生不同推断的问题。 其中一个项目是,前期我对项目方案做了简单了解然后与创始人做了一次当面的沟通。回来之后,根据我的理解认知,做了一个针对品牌定位、品牌基因、产品定位、产品线管理、产品核心诉求以及目标人群、市场渠道模型的整合和再造的方案文档并提交了对方。没想到的是,得到了对方很高的响应和认可,并立即就给出了很棒的合作方案,还给出了股权承诺。 另一个项目则是我前后花了2 个月的时间,对物联网、智能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