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一刻起决定不再“善良”? 你会拒绝一个人嘛?我们确实应该提倡美德,这是鼓舞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人没有达到某种美德,并不意味着在道德上有缺陷。那些鼓舞性、建议性的伦理信条,被不正确地逆推后,产生压迫性的道德环境。 \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朋友做了代购,二话不说就来一句:“帮我发个广告吧”,一开始你很乐意,助人为乐嘛。时间长了,她隔三差五地让你帮忙转发,你不同意,却又不好意思拒绝。 有人给你发微信:“麻烦到我最新的一条朋友圈帮我点赞”,你俩的聊天记录就一句“你已添加了 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你选择忽视,她又让你帮忙点赞,你生气了,翻脸又不好意思。 这时候,总有人说:“不会拒绝的人就是讨好型人格,这是病,得治!” 我擦,讨好型人格招你惹你了?那些让你写个稿子、买个东西、借点钱,美其名曰 “不就是举手之劳吗?”的人,你怎么不好好反省自己呢? 反正你在免税店打工,帮我带化妆品吧 前几年,老 D 还是一枚留学生,总有些莫名其妙的人找她帮忙买化妆品、护肤品。有些奇葩还直接列了一张 list,限量版包包、圣诞版口红......你知道这些全球限量、定制版的东西有多难抢吗? 她说:“虽然我在机场免税店做中文导购,但不是每样东西都有啊,各位大姐!下班后还要跑各个商场。有些人买完还嫌弃比国内便宜不了多少,关键是回家过海关很容易超重!” 老 D 问我,那些从来不怕麻烦别人,找人帮忙还各种挑剔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 我赠他四字箴言:“以退为进”。 这种亲社会行为与得寸进尺同样有效。他们往往自居为弱者,出于贪欲的临时性展示出弱者的姿态。例如: “你那么有钱,借你一点怎么了”: 我穷,你富,富人应该帮助穷人,反正你钱多得花不完,我没钱。(马云被逼捐的事情还见得少么?) “你不是学英语的吗?帮我翻译一篇论文又不会怎样”: 你很厉害,我很菜,厉害的人应该帮助菜鸟,反正又不用花钱,淘宝上要好几百呢。 越容易办到的事,他们越不会感激你: “这么一丁点小事都办不好,那是你的能力出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事情是因为理所当然地“容易”,所以才去做,甚至想为自己的“机智”点赞。 有人以为留学生在国外可以随便接触到比国内低价的大牌,他们从不在乎你转辗 N 个商场几乎跑断腿;有人觉得你转发朋友圈又不会怎样,他们从不关怀你是否同意,因为微信里不止 TA 一个,还有你的老板、客户 麻烦找人帮忙之前,让我感受到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