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应用,将成本管理深化至“作业”层次打破了传统成本法下的成本失真的僵局。它不仅是一种成本核算手段,亦能在企业竞争战略的运作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企业竞争战略;成本动因;价值链 一、引言 战略,是针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是一个企业立足竞争市场的根基。合适有效的战略能帮企业猎取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夺得生存和进展的空间。成本,是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所耗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对成本的管理和对成本信息的利用,是企业战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若会计记录的成本信息更精确,则能为战略管理提供更有效的信息辅助,以便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 作业成本法由 20 世纪美国杰出的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教授首次提出,其开创性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指生产中的各种人力物力,也就是传统成本法下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间接制造费用。“作业”是产品和资源之间的一个中介,用来描述消耗资源的一项项具体活动它是这个成本核算方法的核心。传统成本法又名完全成本法,是一种把所有的制造成本都算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制造费用多以机器工时和人工小时数分配至各产品,即使该产品与机器工时毫无关系。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早期,大部分公司产品种类单一,制造费用和工时消耗长短存在着较大的联系。所以,传统成本法核算出的成本与产品的实际成本相差不大。随着商品经济和制造业的进展,产品多样性增加,直接人工比重下降,各种制造费用也开始增多,这导致传统成本法计算的成本数据越来越失真和扭曲。作业成本法通过引入大 量 的 间 接 费 用 成 本 中 心(overheadcostpool),以生产作业是否增加产品价值为导向,弥补了上述缺陷:第一,它平等地对待非制造成本和制造成本,基于其成本动因把它们计入产品成本而不是用一些并不相干的人工工时或机器生产工时,避开了依靠单一分配基准下成本分配会出现的少计成本与多记成本的问题。第二,剔除一些不会增加产品价值的组织维持费用,如工厂的保安工资,引导管理人员注意成本驱动因素这一发生成本的根本原因上。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将成本计算深化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在定价和产品组合、成本降低、...